目前分類:沒有漫畫生活索然無味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連載於講談社《周刊少年MAGAZINE》雜誌上的少年勵志漫畫《Over Drive》(鐵馬少年)宣布TV動畫化的消息。

對於這部現今為數不多的以競技體育為題材的漫畫,作者安田剛士相對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熱情。

漫畫2005年5月連載至今已經結束,總共17卷,而動畫化的消息直接發布在2007年1月17日發行的第9冊漫畫單行本的封面之上。

對此,更多的人認為,在揮灑著汗水的自行車競技背後,《OverDrive》(鐵馬少年)更關鍵的是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內心信念的強大力量,這是一種任誰都會感到震撼並為之感動的力量。

我近年來最喜歡的漫畫之一,對於熱血這份執著,向來無法招架的我,看了一本就愛不釋手,當時出到第五集,三兩下就看完,很不過癮。轉眼間居然17集完結了,有點覺得可惜,畢竟常令人有著期待就愈顯得這部作品的價值;好在不草率,所以還算可以坦然接受。介紹給朋友看,看不下去覺得無聊的,有點納悶你們熱情跑哪去了?!感同身受的,甚至存錢去買了愛車,每天帶著它揮汗奔馳。

「能騎多遠,就看心有多堅強!」
------
鐵馬少年動畫OP

meck2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從碩一開始,我迷上漫畫,常跑新店市區的漫畫連鎖店,算準大部分週刊的出刊時間,花整個美好的下午一次看完,讓故事和畫面將腦袋塞爆,才滿意地回家。博三那年,為了方便怡雯在元智教學,我們搬到中壢定居,我的第一件生活要務便是找出當地漫畫連鎖店的位置,很不幸的是:它們都沒有香港漫畫!尤其沒有我最愛看的《風雲》,中壢的生活圈登時讓我有微微缺氧的感覺(這個生活機能上的缺失,在幾年後才逐漸改善)。

於是我每次千里迢迢到師大上課前,都先預算好一個小時前抵達師大路巷子裡那家有多種港漫的漫畫店,看夠了,才乖乖去上課。

暑假期間,還得定期開車來回兩個多小時,到師大把兩三個星期的漫畫份量一次看完,然後買晚餐回中壢。後來元智大學附近開了一家有港漫的小店,才免去我長途跋涉之苦。

不過,這家漫畫店就在學生宿舍的生活圈內,每次被學生發現我躲在漫畫店裡「進修」時,他們都先大吃一驚,似乎覺得堂堂大學教授不該淪落到看漫畫。隨即,又露出一臉同流合污的親切笑容:嘿!原來咱們是一國的!當我在課堂上講到香港武俠小說或日本卡漫,總是不自覺地朝台下那幾個同好會心一笑。

學者只知郭靖蕭峰令狐沖我最早收藏的港漫是《天下·風雲》,步驚雲和聶風都是我的偶像,每一期故事背後彷彿有股力量在吸引著我,一期追著一期,就等那天下無敵的神功──摩訶無量──降世。可是書價太高,永無止盡的故事很快便讓我吃不消,只好定時到漫畫店報到。越看,種類就越多,大多以武俠為主;每週十餘種港漫外加偶然發現的日本漫畫,無形中成為我日常閱讀的大宗。

我在元智兼課的最後一年,怡雯籌辦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寫了一篇以《天下·風雲》為主的論文,當我在宣讀《香港武俠漫畫的生產與蛻變》的時候,台下與會學者的目光立即產生預期裡的文化代溝,比我年長甚至同輩的學者只知道郭靖蕭峰令狐沖;什麼帝釋天?什麼火麟劍?真正聽懂的,只有台下那群同為漫畫世代的小毛頭。除了我自己去發現新的港漫,學生也不時推薦最流行的日本漫畫。

但日本漫畫格子小,單色印刷看起來不是那麼過癮,我倒比較喜歡看日本動畫,從《幽游白書》、《將太的壽司》、《棋靈王》、《遊戲王》、《海賊王》到《十二國記》,每一集都不容錯過。認真統計,我花在看漫畫和卡通動畫上的時間,比看文學性書籍多上數倍。後來我們還在元智中語系的圖書館內,增設了漫畫專櫃,買進一批水準較高,或被漫畫迷視為經典的日本漫畫。

羅貫中恪守儒家視野
這陣子,我迷上香港畫家陳某繪製的《火鳳燎原》,它是三國故事的「最強顛覆版」。

在中國古典小說當中,我最討厭《紅樓夢》。對那種細膩得近乎瑣碎的兒女私情,我一向都不感興趣;再怎麼努力去啃,整部《紅樓夢》我只勉強撐到大觀園那一回。

《三國演義》就不同啦,一氣呵成讀完之後,再讀了幾遍。三國的英雄故事遂成為我的最愛,曹操更是心目中的第一號英雄人物,歷久而不衰。

不過羅貫中有一點讓我很不滿意,他老抱著儒家的政治倫理和價值判斷來敘說三國,無論在政權的正統論述,或英雄人格的評價上,都太嚴守儒家文化的理路和視野。這種「王道vs.霸道」的「擁劉反曹」理念,對三國故事的流傳產生很大的誤導性影響。一套不合時宜的「聖王」思想,硬將立志一統天下的曹操貶為「竊漢之賊」、「亂世之奸雄」。

我覺得晉人劉邵的《人物誌》對英雄概念的系統化研究和分析,才是魏晉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劉邵親歷了漢末之「亂」與曹魏之「治」,對「英雄」概念的變化有較深刻體認;其後又從受詔作《都官考課》,對治世人才的選拔有更實際的思考,他的研究分析有理論及實務的雙重考量。

所以《人物誌·英雄》一開篇就從語義學角度對「英雄」一詞下定義:「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接著他從封建王朝以文武立國的思想觀念出發,突出文武兼備的英雄特質:「是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至於天命與道德問題,他避而不談,顯然較偏重於英雄個人的才智。實際上,就是以才智論英雄。

後來我又發現:曹操被品評為「英雄」的次數,放眼整個漢末三國,無人可以匹敵。早在東漢後期天下將亂時,執人物品鑒牛耳的橋玄、許劭等名士,就已品評年少時期(十五至二十歲)的曹操為「英雄」,認為他是拯救漢亂的最佳人選。橋玄等人預見天下大亂勢成必然,時代的當務之急不是如何去維護原來的價值觀念體系,而是如何拯救亂世;重新認識道德與才能的關係,遂成為最迫切的時代課題。重才智而輕道德,是大勢使然,而曹操則是撥亂返正的典型英雄人格形象。這一番見解不是一介書生羅貫中可以領略的。

《蒼天航路》提倡霸道張揚暴力

可惜在《三國演義》巨大的陰影下,能夠為曹操翻案的作品不多。日本漫畫大師橫山光輝,花了十五年時間完成的代表作《三國誌》(六十卷),不過他太忠於羅貫中的原著,和吉川英治的歷史小說《三國誌》,完全沒有自己的史觀和創意。第一個敢跟羅貫中唱反調的「勇者」是韓國作家李學仁和日本漫畫家王欣太合作繪製的,以曹操為中心人物的長篇漫畫《蒼天航路》。

這部一九九七年開始連載,同時在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掀起熱潮的漫畫,毅然跳過橫山光輝的三國思維,直接和陳壽《三國誌》和羅貫中《三國演義》,做敘事上的分庭抗禮。剛接觸時,頗為震驚。

《三國演義》提倡「王道」,《蒼天航路》卻首倡「霸道」,張揚「暴力」。以曹魏為正統的《蒼天航路》一推出,便引起東亞漫畫圈的熱烈討論,尤其它以曹操為中心人物,進行全面翻案,徹底脫離羅貫中的蜀漢正統思維,讓老掉牙的三國冷飯有了新的閱讀刺激。但「尚武」的《蒼天航路》過度沉溺於暴力美學,畫風比橫山光輝血腥百倍不止,加上一些情色場景,已達限制級程度,令人吃不消。在戰場上,《蒼天航路》太強調「武鬥」對戰爭成敗的影響,名將們都陷於盲目的殺戮當中,翻畢全書,滿手是血。《火鳳燎原》側重智取天下
我還是比較喜歡出自香港漫畫家陳某之手的《火鳳燎原》。

《火鳳燎原》跟《蒼天航路》一樣提倡「霸道」,但後者「尚武」,陳某則「尚智」,且偏好「詭計」,企圖重建一個截然不同的,完全以「智力」取天下的三國故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合理的敘事基礎,因為光是曹操的智囊團,就有八十六人之多。從故事的敘事主軸來看,《火鳳燎原》是一部「政戰心理學」的運用指南,它還原了一個「智者輩出」的三國時代,完全顛覆了羅貫中「獨尊孔明」的狹隘敘事視野。

《三國演義》始於「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即奠定了全書「尚忠」、「尚義」的敘事基調,在權力意味濃郁的君臣關係中,建立起另一個超越正確的政治考量的「義氣架構」,儘管它在很多時候導致錯誤的戰略決定,它卻因此成為歷代讀者喜愛的「忠義之書」。始於「第一話·饕餮之都」的《蒼天航路》,演出一出以權力慾望為基礎的殺戮大戲,以匹夫之勇血染長空,那是一部「慾望之書」。

《火鳳燎原》始於「第一回·王者的覺醒」,寫的是主角司馬懿對司馬家在亂世中如何定位與出擊的思考(不管羅貫中花了多大的力氣去虛構,去誇大孔明的神機妙算,始終未能改變六出祁山而寸土未得,最後蜀漢敗亡的結果。擋下孔明的智者,便是司馬懿。真正能夠跟「臥龍」相提並論的絕非「鳳雛」,龐統不過是一隻未成型的聖獸。在陳某眼中,只有司馬懿堪稱「鳳」,他才是三國真正的勝利者)。

「盤算」天下大勢,以及自己的王者之路,是《火鳳燎原》中每一位準備「王天下」的英雄人物(君主和軍師)身上,散發出來的共通特質。所以這是一部機關算盡的「權謀之書」。

上兵伐謀 計中有計
曾在《孫子兵法·謀攻篇》裡讀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陳某奉為真理的作戰指揮原則,就是「上兵伐謀」,所以他筆下的三國名將或軍師的用兵之道,皆以詭計為首。讓我感到非常驚喜的是,陳某重新建構的三國智囊團,尤其是荀彧、賈詡、郭嘉、龐統、孔明等八位正史裡原本互不相干的軍師,竟然以同門之名聚在一起,成為水鏡先生的弟子──「水鏡八奇」。八人各為其主,互相較勁,是陳某的一項大膽創意,也引發網絡上熱烈的討論。

《火鳳燎原》中的許多計謀不但都是一石數鳥,高深莫測,而且常常先置於死地而後生,再演出大逆轉的情勢。《三國演義》僅僅寫活了一個「多智而近妖」的完美軍師──諸葛孔明,《火鳳燎原》卻同時重塑/創造了「水鏡八奇」,再加上董卓、呂布、陳宮、司馬懿等人的高妙謀略,計中有計的多重鬥智,讓《火鳳燎原》成為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超級軍師大會戰。有時要花上很大的腦力,才看懂他的謀略設計。

光憑詭計,尚不足以表現三國的全部精神,必須有無敵的武將配合演出。所以陳某替他的三國野史設計了這幾句話:「有云:智冠天下,無人可比,智者之最許臨,軍師之首八奇。亦有云:勇冠天下,無人能及,武者之最呂布,刺客之首殘兵」。他要呈現的是一出文戲與武鬥互為表裡的演義,所以呂佈成為他重新塑造的首選角色。

為此,他在書中「創造」了水鏡的《士氣論》,這套自創的「作戰心理學」主要是為解釋《三國誌·魏書十》對呂布「勇而無謀」的歷史評價,以及《三國演義》裡的刻板形象。其實《曹瞞傳》對呂布的評價極高:「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如果呂布只是有勇無謀之輩,就不會有「人中呂布」的美譽。陳某精彩的解釋和敘事,成功重塑了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中呂布」,令我這個原來很討厭呂布的讀者,也不得不佩服。

陳某獨創「黑暗兵法」

陳某對曹操的詮釋同樣高明,他創造了一套「黑暗兵法」──統一天下方可行仁政,但之前必先出現一對殘暴不仁的霸主和智者,先將天下推至黑暗谷底,下一代的人,方會明白和平的可貴──在這套殘酷的政戰理念之下,曹操被賈詡和郭嘉奉為「先亂後治」的扶佐對象,全力將他變成秦始皇帝,以殘暴的兵法一統天下。黑暗兵法不但能夠有效解釋曹操成為「奸雄」的「內在考量」,也奠定了三國治亂的政治/敘事基礎──「黑暗之後,就是光明」。這番道理,同樣引起眾多網友的討論,我在瀏覽各大網站的討論區時,再度領教了漫畫的力量,果真不是純文學作品可以相提並論的。

堅守「上兵伐謀」的創作原則,加上許多顛覆性的創意,《火鳳燎原》成就了三國故事的現代風貌,它呈現的不是血腥的殺戮,而是「智力」的無窮較勁,良將、兵種、戰略與奇謀的靈活運用,細膩地重構了戰爭的運作機制。

《火鳳燎原》即是一部需要反覆思考的歷史演義連環圖,它的文字內涵不但能夠將圖像的效果無限延伸,也成功打造一套自己的戰爭哲理與格言,將三國故事原來由孔明一人獨撐的「尚智」母題,發揮得更加恢弘和精密。尚智母題在這部「權謀之書」裡的精闢演出,促進了現代三國讀者/玩家對三國歷史的興趣與思考,對傳統三國故事的千年傳佈而言,是一件好事。

三國史,因為不完整而產生非常遼闊、開放的詮釋空間,所以小說家羅貫中對史學家陳壽的三國論述不甚滿意之餘,便在歷史的巨大隙縫中,「填寫」、「系聯」、「改編」、「創造」,重新架構出屬於他自己的三國歷史(演義)。

章學誠所謂的「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敘事表現,突顯了羅貫中的思緒如何在正史與野史之間激烈迴盪,遂產生難以抗拒的魅力,直接影響了千百年來的三國讀者。 如果我們再次回到《三國誌》的論述結構,便能重新發現許多的敘事隙縫,足以容納《蒼天航路》和《火鳳燎原》,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更具顛覆性的後現代三國故事。

我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搜集、研讀資料,不時跟台北大學和元智大學的學生私下討論,聽聽他們的看法。每當我跟他們聊起《火鳳燎原》,大家眼神總是一亮,話題難斷。彷彿這是我們共同見證的一部新三國演義,像歷代聽眾見證三國在說話人口中逐漸成書。我們一致認為:比起羅貫中的詮釋,陳某絕不遜色。

二○○四年九月,我總算寫好這篇名為《三國故事的當代詮釋與消費趨勢》的大論文,洋洋灑灑三萬餘字,從古典三國小說、戲曲,到現代電玩、漫畫和企管讀物,作為我升等論文的壓卷之作。

漫畫,為我教學、研究兼創作的三棲生涯,增添了許多樂趣,峰回的故事有效放鬆我緊繃的神經。每一個在客廳沙發上細讀《火鳳燎原》的午後,都隱隱聽見赤兔馬的呼吸。

meck2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中國三千多年的信史中,最為人稱道的時期,當推三國,那是個人才輩出、英雄並起、奇謀屢現、異事迭生的時代,元末明初,文學家羅貫中便以一部《三國演義》,寫盡三國典型人物的風流倜儻,引人遐想。

三國的風靡,連隔海的日本也無法抵擋,由光榮公司推出的電腦遊戲《三國志》的熱賣可見一斑。漫畫家中敢於挑戰三國題材的亦不乏其人,遠的有前輩漫畫家橫山光輝的經典《三國志》,近的有山原義人的《龍狼傳》,寺島優編劇、李志清執筆的《三國志》,王欣太的《蒼天航路》,以及陳某的《火鳳燎原》。在這裡,小店主兒要談的是陳某的《火鳳燎原》。

一般坊間流傳的三國,往往獨厚蜀漢,王欣太的《蒼天航路》選擇以曹操的角度切入三國,已是不同流俗之作,而陳某《火鳳燎原》的觀點卻又與王欣太大不相同,他選擇的是由最終篡了曹魏江山的司馬家來切入。根據第一冊書末陳某自己的說法,陳某認為,在《三國演義》中因出場較遲而事蹟不顯的司馬懿實為三國最後真正的勝利者,故而提出司馬懿「在少年時候曾否做過影響三國的大事?」的假設,《火鳳燎原》便是基於這個假設下所誕生的作品。

《火鳳燎原》的故事從董卓進兵洛陽展開序幕,陳某在第一冊裡就安排了一件大事:刺殺有「智冠天下」美譽的西涼軍第一軍師許臨。整個刺殺行動自一手人郭昂的據木攔江開始,緊接著獨腳人張雷的一擊必中,最後由「殘兵」首領燎原火的巧扮義子作結。陳某藉著郭昂千人難敵的怪力、張雷狠辣快絕的腿功、許臨的替身惑敵之計,緊湊地層層鋪排出燎原火的強猛與智計,讓「殘兵殺人從沒失手」的傳聞得到有力的證明。

既然《火鳳燎原》說的是三國的故事,自然得提一下劉備。這時的劉備雖然還只是個四處逃竄的小軍閥,但陳某不過是安排了一場「搶一城,卻救回二城」的戲目,便將劉備在日後充滿爭議色彩的行事作風完全彰顯出來。

很難想像僅僅經過《不是人》及《充神榜》二部作品歷練的陳某,竟然在《火鳳燎原》這第三部作品中就能展現出如此細膩的說故事手法,難怪在《新少年快報》上的連載能夠在諸多日本的強勢作品中引起讀者廣大的迴響。

meck2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三種漫畫,一是天馬行空、看後熱血沸騰神往萬分,譬如《one piece》《火影》《JOJO》……是少年的憧憬;二是源自生活、會心一笑後感時撫事,比若《一刻公寓》《單身寢室連環泡》……是生活的觸動;三是精華內斂,開卷平平無奇卷中欲罷不能卷尾恍然大悟,忍不住取筆記錄隻言片語,代表《龍》《怪物》……是思考的昇華;想推薦的《火鳳燎原》便屬於第三種。


看過陳某短篇《不是人》的讀者想必會瞭解他的風格,以三國為題材、架空歷史、以人性的角度描繪大江東去的英雄豪傑,這種詮釋無疑會招來精通三國人士不屑的一瞥或資深讀者故弄玄虛的評價,但當今社會,管理學都能扯到《水煮XX》,偶爾拿來做個同人題材發揚國粹也未嘗不可,總好過小日本將吾中華瑰寶無止境耍寶下去好。


被《火鳳燎原》吸引就因為開頭兩句話:「世人篤信夢,曾有曹姓者夢見三馬同食一槽,故此,凡見名字又馬者皆避之,甚至取其性命!夢,終歸是夢!人,何必溺之……」「人的命運是什麼?上天注定…自己創造…不!人的命運只有一個——死亡!死亡並不可怕,人出生的目的,就是逐步邁向死亡。可怕的是,在生與死之間…你-究-竟-做-了-什-麼?」陳某偏愛呂布,如果是光榮系列的《三國》遊戲,作者筆下的呂布一定是智力99的智將,不僅將袁方等職業軍師玩於股掌,還深懂為將出世的鑽研之術,隨之,對史書上呂布魯莽形象的解釋誕生了:
《士氣論》貶敵抬己,其法有三
其一,敵將初勝者,貶己方武將魯莽;其二,敵將多勝者,貶己方軍師擇地失當,氣候預測錯誤;其三,敵將長勝者,貶敵軍將領有勇無謀!!呂布焉能如此臾智,善於為人的劉備又將如何。


書中如此解釋劉備的理論:「人生苦短,唯勤是岸,我說凡夫俗子,庸碌一生。我的路就只有一條——捷徑!」「兵者,詭道也向遠,裝作往近;向近,裝作往遠能打,裝作不能打;要打,裝作不要打。是真可假,假亦可真。」只是火燒洛陽一個歷史事件,只是「城下一聚」一個計謀,多少三國豪傑已然捲入陳某的重塑,「不是人」的呂布、只走捷徑的劉備、草莽霸王的董卓、亂世投機的袁紹、自以為是的袁方、唯人善用的曹操還是自恃過高的華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從現實的觀點看沒有一個人的初衷是錯誤的,但似乎又沒有一個人符合歷史的仁義道德,早已過了認為世界「非善即惡」年齡的我們反而更能接受這些飽滿的人物形象。而人物的性格,往往在一兩句只中便表露無疑:


許臨:要死的終歸要死……要活的還是活下來燎原火(疑為後來的趙雲):殺一個高手,總比殺一百個嘍囉來得方便!董卓:漢室將亡,非亡於我手,而是亡於蠶食國家的蛀蟲劉備:世上根本沒有蒼天,所謂蒼天就是民願。人民的意願就是蒼天!………………連微不足道的低微武將一席話,也足以發人深省:「武將的命運,十五從軍征,八十始的歸。戰勝,還有永無休止的戰事在等你;戰敗,死者家屬咒罵你,軍法處分你;臨陣退縮,吏書上貶低你。若幸八十歲不死,看見年青一輩沙場殺敵,而自己有心無力,比死更難受……」


細一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故事顯然還沒有結束,趙雲、司馬仲達雖是貫穿始終的主角,卻令人很難評議,還有偶爾露面的諸葛孔明、曹操,隻言片語已鋒芒畢露,只待其正式走向舞台。


最令人大跌眼鏡的設定是貂禪,看過此書的人自知,沒看過的人且允我買個關子。不過結尾那句……
「猶豫之間,我是貂禪還是妲己?
只知天下因我而變……」蕩氣迴腸,感觸由深。《火鳳燎原》,一定有人喜歡這部作品,一定有人看不上這部作品。


我的推薦是,吃膩了快餐偶爾吃頓正餐,玩膩了格鬥換戰略調劑一下,沒準還能從中挖出點為人的道理。呵呵

meck2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